文章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國家藥監局今天(3月18日)發布《2024年度藥品審評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全年批準1類創新藥48個,涵蓋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和抗感染等近20個治療領域,一大批新藥好藥加速惠及患者。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業務管理處袁利佳表示,針對臨床急需藥品,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建立多個藥品加快上市通道。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為例,將常規的200個工作日審評時限,縮短為130個工作日完成審評。在2024年,國家藥監局納入優先審評注冊申請共124件涉及88個品種,同比增加14%以上。2024年,國家藥監局完成優先審評審批程序藥品注冊申請110件,涉及74個品種,同比增加29%以上。

自2020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共有496件藥品注冊申請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包括抗腫瘤藥物、皮膚及五官科藥物、內分泌系統藥物等,其中抗腫瘤藥物占比最多,為42.54%。
報告顯示,2024年國家藥監局加快創新藥、罕見病用藥和兒童用藥等急需藥品審批上市:批準1類創新藥48個品種,其中17個品種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準上市;11個品種附條件批準上市,13個品種在臨床試驗期間納入了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
批準罕見病用藥55個品種(未包括化學藥品4類仿制藥),其中20個品種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加快上市,2個品種附條件批準上市。
批準兒童用藥106個品種,包含71個上市許可申請,其中20個品種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加快上市;另批準35個品種擴展兒童適應癥,大大緩解兒科用藥選擇。

除了兒童用藥保障增強以外,短缺藥可及性也明顯提升。2024年,國家藥監局批準短缺藥品117件(21個品種),近五年累計批準226件,覆蓋循環、神經等12個領域。
在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方面,國家藥監局2024年共收到337件申請,同意納入91件(84項適應癥),同比增加30%。自2020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以來,累計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294件(246項適應癥),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抗腫瘤藥物、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和抗感染藥物。
藥品審評創新高 抗腫瘤藥研發領跑
2024年,我國藥品審評效率與質量顯著提升。國家藥監局全年審結各類藥品注冊申請18259件,同比增長16.2%,創歷史新高。我國創新藥研發活力迸發,抗腫瘤藥物領跑化學藥和生物制品。據介紹,審結量再創新高,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飛速發展的有力見證。高質量的新藥好藥被批準上市,不僅為我國患者提供更多更優的臨床用藥選擇,也標志著我國在全球醫藥版圖中牢牢站穩腳跟,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中國解決方案。
2024年,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和許可上市申請,在化學藥和生物制品中,均居首位,甚至占據半壁江山。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化藥臨床一部副部長耿瑩表示,2024年批準的臨床試驗申請中,抗腫瘤藥的占比是最高,其中化學藥品是達到41%以上,生物制品達到55%以上。2024年全年,批準上市的創新藥數量上抗腫瘤藥也最高,化學藥和生物制品都達到了36%以上。
記者注意到,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發加速。2024年,中藥臨床試驗申請同比增長33.33%。與此同時,為了讓中國患者同步享受全球藥品創新研發的最新成果,國家藥監局全年批準境外已上市、境內未上市的藥品89個品種,其中64個為首次批準上市,25個為已上市藥品增加適應癥。
標準一致臨床互認 新藥審評接軌歐美日
2024年,國家藥監局成功連任新一屆ICH,也就是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管委會成員。目前,我國全面實施71個ICH指導原則,這意味著中國藥品審評標準與歐美日等國際監管機構趨同,實現國際接軌。
國家藥監局2024全年發布藥品研發技術指導原則73個,涉及放射性藥物、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中藥、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等產品。截至2024年底,我國累計發布藥品技術指導原則達555個。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業務管理處處長許真玉表示,中國審評體系正在以創新驅動、國際接軌、民生優先的核心原則,促進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隨著監管科學的不斷創新,中國的新藥將為全球的患者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