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功能食品圈
消費者對于綠色、天然產品需求的增加推植物提取物市場持續擴容,線上市場持續增長;2023年植物提取物營養保健品的銷售額已攀升至498.9億元人民幣。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及科學養生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保健食品市場中,含有天然植物提取物成分的產品正逐漸成為主流選擇,市場份額也持續擴大。魔鏡洞察發布的《2024年天然植物提取物營養保健食品市場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預計到2028年,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646億美元,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602億元。

1、植物提取物占比更高、更受認可
隨著消費者更加追求天然、綠色、健康與安全的產品,植物提取物市場正在迅速擴大。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消費者的偏好,也預示著植物提取物在保健食品領域的廣闊前景。
《報告》指出,在我國,植物提取物廣泛應用于營養保健食品領域。我國植物提取物的原料主要來源于傳統中草藥,因此國內的植物提取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中草藥提取物,而保健食品中很多都是添加了食藥物質,人們對此類產品認可度較高。近年來,保健食品中含植物提取物成分的產品占比持續提升。同時,以中草藥為主的傳統滋補品的植物提取物的占比更高,份額接近一半。
隨著互聯網健康消費趨勢的蓬勃興起,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在線上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報告》數據顯示,去年該領域的銷售額已攀升至498.9億元,同比增長率達13.7%,彰顯了市場對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的旺盛需求。
2、奶薊草、白蕓豆提取物發展勢頭最猛
《報告》顯示,在當前的保健食品市場中,銷售額前三的產品依次為奶薊草、人參以及藍莓提取物制品,它們憑借各自獨特的健康益處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青睞。特別是奶薊草與姜黃等護肝成分,隨著公眾對肝臟健康重視程度的日益加深,這些成分已成為市場上的熱門“護肝”選擇。
此外,胖大海、羅漢果及冬蟲夏草等產品的增速尤為顯著,反映出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肺部健康維護及免疫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其中,冬蟲夏草不僅在傳統滋補品中占據領先地位,其在增強免疫、滋補養生方面的卓越表現也進一步帶動了其市場增長。
傳統滋補品領域,人參、枸杞、冬蟲夏草與靈芝憑借提升免疫力、滋補強身等方面的優勢,持續占據銷售榜單的前列。而黃精、當歸、葛根等傳統中草藥成分的快速增長,則反映了消費者對精細化健康解決方案的追求。黃精以其補氣養陰、益腎的作用,在改善男性健康方面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葛根則因其護肝作用,常見于各類肝臟保健產品中,滿足消費者對肝臟健康的特定需求。

《報告》指出,植物提取物在營養保健食品領域應用廣泛,細分賽道加速行業擴容。比如人參保健食品領域,2020年行業產值為222.17億元,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意識的日益增強等因素的推動下,預計2025年產值將達到371.7億元。
此外,多個細分市場去年均實現增長,如肝臟養護、抗糖減脂、輔助降血糖、骨關節健康、抗衰老等細分市場同比增長超100%。其中,分別以奶薊草和白蕓豆提取物為代表的肝臟養護、抗糖減脂兩個市場發展勢頭最猛,體現了植物提取物在推動保健食品行業創新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3、升級技術完善法規解決三大難題
市場的強烈需求帶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天然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面臨著三大難點。
首先是法規的限制。各個國家對植物提取物的要求不同,產品應用有所差異,比如北美地區以膳食補充劑為主;歐洲以保健食品和植物藥品為主;我國則以中醫藥和保健食品添加劑為主。植物提取物的質量標準模糊,用途的差異又直接影響原料種類的可適用性,只有符合要求的品類才能進入市場,限制較多。
其次是產業加工分布不均。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國主要以粗提物為主,而深度開發受技術和法規的限制,發展并不理想,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
第三是配套體系不完善。植物提取物在我國屬于新興產業,缺乏相應的生產標準和規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產業規范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對保健食品采取雙軌制管理,被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的植物原料,例如人參、西洋參、靈芝,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保健食品備案;其他具有健康益處的植物成分,則需要按照保健食品注冊的相關規定進行注冊,如改善睡眠的酸棗仁、緩解視覺疲勞的黑加侖都出現在注冊的保健食品中。此外,我國還發布了《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嚴格規定了不允許出現在保健食品中的植物成分,包括八角蓮、巴豆、生半夏等。專家建議,在研發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過程中,首先是全面了解植物來源、加工過程和工藝、產品成分、終端應用等信息;其次是基于現行法規框架,評估產品適用的標準;第三是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產品的申報、備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