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深圳光明
“萬和大廈高幾許,瘟神不擾人間。”這句鐫刻在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總部的鏗鏘標語,也是研發總監馬俊和同事們深耕醫藥領域的初心與期望。
如何讓益生菌“活著”抵達腸道?
是一道顛覆性技術難題
經過多年研發
馬俊和科研團隊
在國內首創多層滴丸制劑技術
實現了活菌到腸
從復方氨基酸膠囊的研發、國內首創多層滴丸制劑技術再到全球首創腸道微生態制劑,萬和制藥從深圳發家、壯大,不變的是對技術創新的長期堅持。馬俊表示,在深圳良好營商環境和強大創新創業氛圍的助推下,企業有信心繼續堅持以創新為引擎,力爭成為全球腸道微生態領域的領導者。
01 聲名鵲起: 產品成為首屆高交會重點簽約項目
高交會被稱為“中國科技第一展”,已在深圳舉辦了26屆。每一屆高交會上,都會吸引大量的投資商來尋找他們的“千里馬”,不少極具潛力的企業在此找到商機并逐步壯大,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
萬和制藥的成長史也離不開高交會上的重要一筆。1999年10月,首屆高交會在深圳成功舉辦,當時還名氣不大的萬和制藥有一項產品成為大會九個重點簽約項目之一,讓不少人開始留意到這家企業的科研實力。
這款產品便是日后暢銷至今的“和安”(復方氨基酸膠囊8-11)高科技制劑。

馬俊介紹,復方氨基酸膠囊含有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11種維生素,由7種緩釋微丸組成,主要適用于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腸胃障礙等癥狀,有助于改善免疫力,市場前景廣闊。在當時,微丸的生產技術難度很大,國內同類產品質量無法與國際相提并論。萬和制藥與日本企業簽訂技術引進協議,潛心鉆研所引進的技術,精心設計生產線,終于生產出質量與進口產品一致、符合藥品監督管理要求的氨基酸微丸。
微丸生產技術的成功引進,不僅填補了我國制劑的一項空白,也成為萬和制藥的起家產品。該產品成為首屆高交會高新科技最早實現產業化的項目之一,2002年開始實現出口,遠銷東南亞、俄羅斯等地,目前是全球唯一擁有發明專利的口服氨基酸制劑,實現中國藥品市場氨基酸占有率第一,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
02 技術沉淀: 全國首創多層滴丸制劑技術
走進萬和制藥展廳,有一塊廣東省腸道微生態制劑企業重點實驗室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一塊非常有含金量的牌子,也是對我們研發創新能力的肯定。”馬俊介紹,這塊牌子由廣東省科技廳頒發,全省各行各業都參與評選,每年僅約10家企業能獲重點實驗室這一稱號。馬俊開玩笑表示,拿到這塊牌子稱得上名利雙收,不僅很自豪,還很“值錢”,省、市、區都相應給予企業數百萬元的研發經費支持。各級政府真金白銀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讓企業更有信心和動力加大研發投入。

獲省級實驗室殊榮,萬和制藥靠的是在腸道微生態制劑上的長期研發和技術突破。?
許多前沿醫學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補充益生菌等產品有助于改善腸道微生態。
“外界往往忽略,益生菌被服用后先到達人體的胃,在到達腸道之前已經被強胃酸殺死,所以服用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在長期的研發中,馬俊等研發人員關注到這一問題,并作為研發的主攻方向。
2013年,萬和開啟腸道微生態的戰略布局,開始自主研發多層滴丸制劑技術。2019年,多層滴丸制劑技術自主研制成功,攻克了國際壟斷的“卡脖子”難題。2020年,益生菌多層滴丸實現常溫保存、活菌到腸。

“經過近10年研發,我們終于實現技術突破。目前開發出來的產品,耐胃酸存活率達到70%以上,整體活菌到腸率達到50%,比其他未采用產品高了幾萬倍以上。”馬俊介紹,“多層滴丸制劑技術”屬于全國首創、國際領先,多項專利技術確立了萬和制藥在腸道微生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并獲得了廣東省科技廳重點實驗室認證。
制藥技術前進的一小步,代表著造福患者的一大步。馬俊帶領的萬和科研實驗室有40多名研發人員,不斷專注于大消化領域研發與創新。

近年來,馬俊團隊還研發了一項名為FMT-MLSC(黃龍滴丸)的全球首創腸道微生態制劑。黃龍滴丸取名源自中醫名著《肘后備急方》中黃龍湯,又與現代醫學糞菌移植治療理念不謀而合。馬俊帶領團隊通過一步步技術攻關,突破“卡脖子”高端制備技術,制成了黃豆般大小晶瑩剔透的黃龍滴丸,通過將腸道菌群封裝于滴丸中,實現到達大腸時釋放的精準靶向治療效果。
馬俊介紹:“我們和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合作開展了黃龍滴丸對于兒童自閉癥的臨床研究,最新結果表明針對6歲以下兒童自閉癥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超過70%。”黃龍滴丸的臨床研究驗證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兒童自閉癥、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方案,目前正在持續深入進行臨床研究,爭取推動這款產品獲批上市,早日造福患者。
03 選擇深圳: 發展生物醫藥有很多“創新搭子”
“選擇在深圳發展生物醫藥是正確的選擇。”2011年,馬俊從國外學成歸來后便來到深圳,十多年來,他和萬和制藥研發團隊首創多項制劑技術,也見證了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迅速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是深圳“20+8”產業集群中的戰略重點產業。光明區定位為先進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先行區,依托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的集聚優勢,構建生物醫藥原始創新、成果轉化、制造到應用的完整生態體系。近幾年,光明區出臺一系列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文件,建立了“專業平臺+園區載體+創新企業+產業生態”產業鏈政策支持體系。在萬和制藥成功首創多層滴丸制劑技術過程中,便得到了各級科創部門的認可與支持,推動了項目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技術提升、產業化應用。

2017年,馬俊隨著企業搬入位于光明的產業園區。園區建筑面積近7萬平方米,空間規劃為四棟主體建筑,分別為A座研發辦公、B座和C座生產倉儲工業廠區、D座產品檢測中心和藥物技術研發中心,是一個集生產、中試、研發、辦公于一體的科技園區。搬來后,最直接的改變是不用再舟車勞頓,各環節無縫銜接,效率大大提高。
馬俊很快喜歡上光明。他說,有些企業員工剛搬來光明的時候尚不適應,后來大家就發現,光明城市很干凈不嘈雜,非常適合靜下來做研發創新。研發過程難免遇到瓶頸,馬俊的解決方法是到虹橋公園走一走,尋找靈感。?

光明的發展氛圍也讓馬俊感覺很對頭。馬俊說,在光明發展生物醫藥有很多“搭子”,有35家規上企業,有中山大學·深圳、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等科技創新載體,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高校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能力強,企業研發強在轉化端。雙方可以優勢互補。”馬俊表示,企業已經對接了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藥學院、深圳醫學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在一些前沿技術研發領域進行聯動合作。此外,還有一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在進行合作洽談。
堅守初心、爭創更優。“我們是制藥企業,研制出真正能夠惠及大眾、緩解治療病癥的好藥品和技術,是我們自始至終不變的初心。”馬俊表示,他和研發團隊將繼續深化在大消化領域的創新,推動更多創新藥上市,依托光明科學城的創新資源,打造全球腸道微生態治療標桿。